[一人一袋・拾寶行動]
一人一袋・拾寶行動!
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throw away | 未來,你丟掉的,就是你吃掉的
文字 | 大Q 照片 | 阿丸
許多朋友在颱風過後或東北季風的季節來到多人來金山中角沙珠灣,常會發現沙灘上佈滿各式各樣的海漂物。一直以來民眾自主的淨灘或是政府、工商團體號召的大型淨灘活動常趕不及海漂物上岸的速度,難得北台灣幾處有金黃色沙灘的海域,都成了海漂物選擇的停泊港灣。人為當然是主要因素,相信除了隨手在沙灘上丟棄垃圾外,從河流入海或漁船釣客所產生的垃圾隨著海流漂移才是大宗。看過許多相關報導之後,發現長期在海岸停留海漂物中“塑膠物”是最令人頭痛的垃圾,塑膠物會分解成更小的微塑膠(約5mm以下甚至更小)藏在沙灘裡然後浮游在海水中,再被海洋生物誤食,不僅是海龜,最終人類也會吃進肚裡,如此可怕的循環就是標準的人類自作孽啊!韓國海洋科技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沈遠稕就說:「未來,你丟掉的,就是你吃掉的(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throw away)」。
(照片中的海漂物是不是很熟悉呢?都是我們生活中用到的塑膠製品,這只是冰山一角,有時東北季風會帶來更驚人的海漂垃圾)
來到此地生活與做生意的Q.B.Days,事實上也是污染源之一,我們不想也更不能高攀環保義士之類的抬頭,光是要找到如何解決店內使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的替代品就成了目前重要課題,不賣油炸食物降低油污染也是這個原因,做生意又想兼顧環保都會被視為是企業或店家的漂綠行為,以我們自己的標準來說我們一點都不環保,對於漂綠這事也沒興趣,所以請不要高標準的看待與檢視我們,我們只能做多少是多少。這次想發起拾寶運動,單純就是看到在每次效率極高成效不錯的大型淨灘活動舉辦過後,可能不到一週沙灘又被海漂物搶攻上岸成功,如此週而復始地,除非每天雇用清潔大隊守著海灘,但這是天方夜譚。但又能因此就放棄舉辦淨灘活動嗎?當然不行。如果,離海灘不到50公尺的我們若可以每天號召客人自主性地去沙灘上撿拾寶特瓶,一人一袋、一天五袋就好,也許就能積少成多。這不是什麼偉大的行動或是崇高的理念,而是大家都懂的「你丟我撿」,至少就可以補上大型淨灘活動的空檔,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漂物可以趕緊離開沙灘並透過岸上的回收機制,讓塑膠物可以有效地再製利用而非變成海洋生物與人類的食物。在此觀念的驅動之下Q.B.Days要推出長久且持續的『拾寶行動』就此展開。
以下是簡單地整理一些資訊,希望這些資訊足以成為我們最大的動力:
知
1.台灣每年用7,000萬公升原油生產新的寶特瓶
根據台灣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台灣每年仍須耗費 7 千萬公升原油生產新的寶特瓶,一年塑膠袋使用量高達180億個。
2.台灣的淡水河每年有1.47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
海洋吸塵器發起人柏楊.史萊特(Boyan Slat)在2017年發表報告,指出每年有115萬至241萬噸的塑膠垃圾從河川流入海洋,其中2/3來自20條河川,長江與恆河分列第1、2名,台灣淡水河則是第16名,淡水河平均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約1.47萬公噸,相當於每天40公噸。
3.台灣位於全球塑膠密度最高的紅帶海域
全球每年約有800多萬噸「塑膠垃圾」丟進海洋。聯合國海洋科學專家組,將全球64個海洋生態可能含有的為塑膠密度分為五級,其中紅色為最嚴重,而台灣就位於分布最密的「紅帶海域」。
4.每一顆漁業浮球可以碎裂成760萬片微塑膠
科學家發現海洋廢棄物中塑膠垃圾佔8成,不僅大型海廢,分解後的微塑膠細碎到能躲在沙中、隱身在海裡,更是麻煩。微塑膠被生物吃下後,會沿著食物鏈轉移,把毒性物質、有機化合物累積給下一位攝食者。
食
百萬綠行動發起人邵廣昭說:「塑膠微粒和浮游動物的比例竟然是1 : 2,也不知道鬚鯨吞一口上百噸的海水,裡面究竟有多少塑膠垃圾?又有多少才是牠真正的食物?魚不會知道“那是塑膠,我不要吃”。」
綠色和平科學研究室研究員米勒(Kathryn Miller)2016年發表的報告《海洋中的塑膠》,全球至少有170種海洋生物會攝食塑膠碎片,包括旗魚、黑鮪魚、龍蝦、淡菜等餐桌上常見海鮮。無味覺不挑食的海龜也因此肚子裡都是垃圾袋的新聞也屢見不鮮,人類的垃圾現在正是海洋生物的最大敵人。但到頭來,同樣處於海洋食物鏈的我們的我們,身體也在不知覺中吃下了許多看不見的塑膠微粒,不是嗎?
韓國海洋科技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沈遠稕說:「未來,你丟掉的,就是你吃掉的(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throw away)」。
(Q.B.Days的夥伴們只花了1個小時,就可以以從沙灘和跳石之間撿拾回來的寶特瓶,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漂
北海岸從基隆到金山一帶,是東北季風與颱風首當其衝的地區,再加上海灣的地形,隨著潮來潮往來自太平洋沿海各國四處漂流的寶特瓶反倒容易擱淺在這一帶的沙灘上。德國人孔燕翔(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在2016年進行了4片沙灘微塑膠入侵的調查,在體積約是一塊厚椅墊(0.025立方公尺)的沙樣中,白沙灣有20片微塑膠、福隆20片、沙崙41片,而離基隆港最近、有被定期清理的外木山,竟找出1,016片微塑膠。也因此一般會有北海岸的沙灘很多垃圾的原因。
動
你可能是那個每天都會製造出寶特瓶垃圾的元凶,有可能讓不屬於大海的寶特瓶變成了海洋食物。若到海邊戲水或散步的同時,也可以順手撿起最難分解的萬年不敗塑膠,「減塑也要撿塑」、「海洋垃圾運回陸地處理」,多多參與或自發的淨灘,讓它透過回收機制更有效的再次被利用,而非在海上漂流成為魚兒們的食物與醜陋不堪的風景。『拾寶行動』就是生活在海邊的Q.B.Days想推動的撿拾寶特瓶計畫,這個計畫將每天進行並且長久持續的,我們願意提供店裡的自製餐飲作為回饋,邀請來到金山中角沙珠灣遊玩的朋友們一起參與。
當然,若是號召更多朋友參與的團隊,可以直接向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管理處申請“我愛淨灘”,該政府單位接受申請後,會依狀況提供環境維護袋,或有專人現場發送淨灘工具及引導,並聯繫環保局清潔隊協助垃圾載運事宜。申請網址:http://theme.northguan-nsa.gov.tw/cleanup/beach/index.aspx#three
(Q.B.Days店內一角,努力的喚起客人多了解食飽計畫,以及現在沙灘的現況)
(這些懸掛展示的寶特瓶來自東亞與東南亞各國,都是從沙珠灣撿到的)
這次Q.B.Days協請了台灣品牌『儒家LU+』特別設計製作了方便輕盈的網袋,俱有濾沙與濾水並且耐洗可重複使用的功能,成為拾寶計畫的最好工具。同時,我們的夥伴也為網袋一一用不要的T恤縫上了「Rethink」、「Recycle」、 「Reuse」 、 「Repair 」、「Reduce」這五個字,提醒大家在生活中應當具體實踐的精神。
(我們將【儒家LU+】的袋繡上了五個英文單字:Reuse重複使用、Repair修復再使用、Reduce減少使用量、Recycle資源回收、Rethink重新思考)
現在,只要到Q.B.Days填寫資料參與『拾寶行動』,可提著為行動特製的網袋走向沙珠灣,每裝滿一袋寶特瓶(需超過1.2kg),可獲得『拾寶集點』1點,我們將回饋給你以下的小禮:
(夥伴穿著的夾角拖鞋,正是整雙都用海漂物回收的再生塑膠製成的subs拖鞋,若參與拾寶行動集點,可以享半價優惠)
點數可兌換以下商品:
集滿5點,可免費兌換野菜烏龍麵1碗or 『subs夾腳拖鞋』半價優惠
集滿3點,可免費兌換特調飲料1杯
集滿1點,可免費兌換魷魚絲1包
(以上為2018/5/31前可兌換的商品,每月兌換商品種類會更換,數量有限,兌完為止)
請你來到海邊就一定去沙灘走走,玩樂看海的同時也來個舉手之勞,相信很快就能撿滿一袋的寶特瓶了喔!用行動改變我們的環境,撿回來的寶特瓶還可以兌換免費的小禮物,何樂而不為呢?!
可以看一下【台客劇場】製作的一支短片,介紹了海漂物到了回收處理廠如何變成再生塑膠,對於減少使用寶特瓶、多多撿拾廢棄寶特瓶是為何就更清楚了:
特別感謝
【儒家LU+】
儒家LU+的品牌主理人津姬老師相信布本身就會說話,在對的狀態下,會帶領我們前往正確的道路。在經緯線中尋找靈感,感受其纖維的粗細變化。不特意去精細的構圖,不經意的組合,往往會產生令人驚奇的效果。因歷經使用而染色,在拆洗舊布中,布邊些微的反白,那些痕跡,是無法複製的時間感,那樣的美,特別迷人。
「時間感並同時存在現代感」,讓老布料不單純只有破舊的感覺,而是運用比例及色彩的對比映襯,拼接新織布,讓其呈現衝突的現代美感,這是令人著迷的儒家LU+美學。
(以上文字引用自三徑就荒)
【subs 雙向回收環保拖】
由兩個熱愛海洋的紐西蘭人共同創立了【subs】這個品牌,subs製造的海灘拖鞋原料100%來自海洋塑膠垃圾,每一雙拖鞋約用掉1.16磅海洋塑膠垃圾,相當於29個塑膠瓶。整雙拖鞋都由MIT台灣製造,通過SGS認證,並且可以100%回收,穿壞的拖鞋還可以寄到指定的回收廠回收處理。
更多商品訊息:http://www.smile2greenworld.com/Product.aspx?ClassID=195819a8-2211-435e-a004-be8f0dbbc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