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到現在Q.B.Days兩週年]
從開始到現在、未來還請多多指教 | 走過兩年的Q.B.Days
如果在海邊可以開一間店,你的想像會是?(下面這片海先留給你.....)
文字 |大Q 照片|大Q、阿丸
屬於你的海邊小店,裡面一定透著藍天微風、前面有豔陽有好浪,對吧?!
對我們來說,在Q.B.Days開店營業剛滿兩年之際,再多的想像都很容易被立即分辨成可以化為具體實踐的行動、或是一場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對在此初紮根的我們而言,“看天吃飯、靠北生活”才是這兩年來的心情的總結,體認也承認開店以來所有的浪漫都是留給到訪的客人、就連晴空萬里也是。不得不向早在我們之前就坦然接受極端天候,靠海也靠北生存的各式店家或咖啡車由衷敬佩啊!兩年過後,終於等到整個狀態平穩,才有辦法整理出開店前的心情與過程。開店前被人看似義無反顧的我們那時在想什麼?
回想開店前有一段話是在2015年4月恰巧看到了日劇【問題餐廳】, 剛從大企業離開自行創業的女主角“田中”的自白,這段自白也徹底收服了長年在企業打拼、對工作價值觀產生困惑的我。什麼叫做“好工作”?在職場20年之後,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定義。
想從事一個好工作,我想感受悸動,
想與能夠讓我激動興奮,甚至忘卻呼吸的瞬間相遇,
所謂人生,必定不是地位,名譽,抑或是金錢,
我覺得決定人生的要素,是心是否真正跳動。
這部劇描述著辭去企業工作的女主角田中,號召了幾位不同背景與際遇的好友們在都市裡的公寓屋頂上開間小餐廳,中間發生了許多開店時遇到的甘苦、工作夥伴之間的衝突、大型餐廳與風格小店的價值觀差異.....,直到被迫結束營業的那天。劇末,田中小姐邀約了所有工作夥伴來到海邊,突然從海灘上的破爛小屋裡衝了出來的她,拿著之前每天在頂樓升起的店旗對大家說:
「可以看到大海、聞到海風的味道,你們不覺得在這裡吃飯一定超美味的嗎?我們再一次一起在這裡開間店吧!」
這句話田中小姐根本也是在對我說吧!
之前在企業領薪工作,帶領一群又一群不同面向的工作夥伴從展店到營運,一家變三家,做出連鎖卻不複製的特色商業空間,從不懂到理解也花了5年的時間。當年為營運為績效忙的不可開交時,我對自己也對當時一起工作夥伴說過:我們第四家店就開在海邊吧!可惜,等不到第四家我就決定先退場了…..。與女主角相似的命運,讓我決定若是有一天真能自己創業的話,一定要開一家可以每天升起店旗展開充滿希望一天的海邊小店。
若你有來過Q.B.Days,看到從開店第一天到現在不論晴雨都高高豎立在屋頂上的店旗,就是這個原因,由衷地向這部日劇致敬與時時刻刻的提醒! (走到頂樓時可以抬頭仰望一下~)
2015年年初辭去工作之後,有天開車在海邊閒晃,剛好經過在2005年開始接觸衝浪的地點「金山中角沙珠灣」。在沙灘入口的馬路左邊有間荒廢已久的兩層樓小房子,望見門窗上貼著斗大褪色的「頂」字。一向喜歡老房子的我,只是好奇地想請屋主可否開個大門讓我入內一窺究竟,至於是否要當開店創業的基地都還沒個譜,就只是想瞭解擁有海邊房子的屋主、或是過去承租做生意的房客都是在想什麼?考慮什麼?難題是什麼?去日本湘南、沖繩與清邁旅行時,發現在偏避的鄉間都能夠存在許多特色的咖啡店、水準並不輸大城市,深感為何開店一定要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在鄉間開店一樣充滿風險,但在都市裡昂貴的租金往往就壓著人喘不過氣,是否淪為只能在不斷調漲的租金中相對地降低自己的夢想?
帶著被【問題餐廳】種下的種籽走進了這棟荒廢了三年多的藍色小屋。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不堪使用的格局裝潢、坍塌傾倒的戶外觀景平台、堆滿了廢棄雜物的室內外環境、留下滿是水漬的牆面與積水的地面、明明在海邊卻陰暗的室內、還有滿屋子撲鼻而來的霉味…..,一般人恐怕看了會直搖頭吧!光是想到要整理起來,要花費的精神與預算就讓人怯步了,更別說要開店做生意。
但說也奇怪,我卻對於這間屋子胸有成竹似的,浮現出那藍天與日光交叉滲透進來的色彩、望見客人坐在角落喝咖啡的表情、也預測自己在此穿著夾腳拖與短褲忙進忙出的,完全有別於都市生活與工作的樣貌。當下明白的是曾在那個名為summer no.5的2005年,我和朋友阿丸兩個人當年一個是行銷企劃,一個是平面美術,跟開店賣點吃的喝的這事根本八竿子打不著,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與能力,卻在沙珠灣衝浪扛著板子要上岸之時,跟許多人想在海邊開店如出一轍的說:若是能在海邊一起開間店該有多好,可以衝完浪直接回到店裡、沖個澡吃頓熱騰騰的晚餐、吹著海風聽著浪聲看著星空……、或是一早看日出等浪、店要取名叫“B&Q”等不負責任的幻想,10年之後,隨著彼此工作際遇的轉變與歷練,最遙不可及的事此刻卻最有可能被實現。
於是,對當年那或許是玩笑的承諾,我愈想愈是認真了起來…..。
我拿起了鉛筆在筆記本裡畫了起來。小時候,你畫過自己的家嗎?是不是都是屋頂尖尖的、然後有大大的窗戶?可能家的背後還有一座圓禿禿的山,或是前面有條小河。是的,即使到了這個年紀,我一樣拿起了鉛筆,開始重新描繪這間屋子的輪廓。對這棟房子的想像就是從得天獨厚面山背海的天際線與引進屋內的大片藍色開始。座落在北海岸戶外感極強的地理位置上,光是想著可以在這邊吹著海風(其實有三個月是吹著東北季風的狂風),看著從海平面升起的日出(事實上基隆北海岸一帶雨一下就是半年哪來的太陽),沒事就抱著衝浪板下海(現狀是浪況永遠是跟我們作對,好浪時都要工作),這樣的屋子一定要充滿著陽光綠意、自然奔放。裡面有熱騰騰的食物、還有一杯好咖啡,就連音樂都得讓人搖滾起來…….
我帶著自己畫的手稿,與幾位老闆級的好朋友:咖啡職人詩鈺、知鳥咖啡的宏光與小二夫妻檔、0416X1024的木京杉、衝浪福利社的小傅、苗林行老闆瓊書還有我的二姐請益….,給了我許多不同觀點,反倒更務實地面對接踵而來的疑問。然後飛去上海問問在那工作的阿丸還記不記十年前的承諾,願意回台灣展開一場冒險嗎?當他點頭之後,我和另一位一起開店的老搭檔鼎智就如火如荼地著手紙上作業。
開店是靠勇氣與夢想嗎?其實,是必須經過財務分析、市場定位、人力專業技術等審慎計算與評估之後,才知可能性與風險。一定要找一間屋子能在屋頂上立起旗桿、升起店旗、可以看到大海、聞到海風的味道這種浪漫的想法,必須用相當理性的方式去推演,甚至羅列出許多不可以做的事,避免自己被浪漫的想像或只是莽撞的勇氣給蒙蔽。好在最後所需的資金與人手,在家人與幾個朋友全力支持下(或是搞不懂我們是不是瘋了)在2015年7月順利到位拍板定案,設立公司也完成。一念之間,我們就被命運帶到了金山中角沙珠灣這個地方。
2015年的夏天開始紙上計畫的準備,冬天開始空間的改造裝修……..,
2016年的3月24日,在一串劃破海邊偏鄉寧靜的鞭炮聲中,我們靜靜地開始靠北過日子的工作與生活。
(監工大大幫我們畫的3D模擬圖_鄰馬路的正面)
在有限的裝修預算下,清楚知道展店初期就要投入大筆空間整建預算是不智之舉,但因為這棟臨海的小屋太令人著迷,我們還是選擇了要花不少預算整修的方向,準備迎接一間我們認為海邊可以多多出現希臘風或峇里島以外的店家。美國知名戶外品牌Patagonia的創辦人伊方、修納在打造店面門市時的最高指導原則之中有以下幾點是深深呼應了我們內心的想法:
除非有絕對必要,否則不要建造全新的建築。最負責的做法就是購買舊建築、二手建築材料和二手傢俱。
試著拯救將被拆除的舊建築,而且所有結構上的變動都應該彰顯建築本身的歷史整體性。
建築的美學壽命應該要與實體材料的生命週期一樣長。
(監工大大幫我們畫的3D模擬圖_看海的背面)
因此將這棟小屋原來最美的結構不再被遮蓋起來、現場有啥可再利用就留下來,有錢的部分請師傅做、沒錢的部分就自己做,沒法花大筆預算找設計公司發想、規劃與施工,就找了個值得信賴的朋友祥祥監工,為的就是要把一間與自己喜好相符的空間給打造出來。如此拼湊的結果,這不會是被報章雜誌大大歌頌的設計名店,而是一間得靠我們自己多年累積下來的日常感受、生活風格、興趣嗜好,用簡單誠實貼近自我的方法而佈置出來的空間,呈現出四個我們喜愛並努力行動的四個戶外生活風格“Camping、Surfing、Climbing、Gardening"。我們從沒想打造一間讓迎合客人的精緻咖啡店,只單純想著怎樣的空間會像是自己的秘密基地,裡面可以放進自己閱讀的書、登山或露營時使用的道具、牆上可以貼滿自己拍的照片或喜愛的海報、還有個小院子可以種植物、甚至自己常聽的音樂可以出現在空間裡、穿著拖鞋與短褲在裡面走動也自在,或許因為如此無意之間成了一間某些人認為是傳遞生活與想法的店。
接下來,用幾張Before與After的照片來呈現把想像變成真實的過程。
(Before >>已經有雛型的建築外觀)
(把所有原本密閉的窗戶都打開,讓屋子呼吸)
(After >>房子有了活力)
原本接收前這間屋子就是這個讓我們喜歡的孔雀藍,所以決定保留它。為了避免早已氾濫的藍白希臘風,決定在冷靜之中加入一點熱情的橘色與象徵自然的跳石灰,也定調為整個空間被延伸運用的色系。更重要的是,在屋子的前後都重新加上氣密窗引進更多的光線與對流的空氣,這才是活在海邊的房子啊。
(Before >原本屋子緊閉的門窗....)
(爬上爬下的監工大大)
(After >>最後成品像上了妝的舊門面)
室內空間地坪約20坪左右,這樣的小型空間,首要就是如何讓屋子看起來大一些。因此拆除掉1F所有隔間與天花,決定建置一個小型的開放式廚房就好,也方便在有限的人力下照顧客人。櫃檯就訂做可以移動的不鏽鋼桌面,方便移動與收納使用。櫃檯下方放上德國裝牛奶的老木箱與台灣最常見的塑膠籃,超級方便收納也可以隨著日後使用上調整改變。櫃檯上方懸掛著老木頭,是在施工期間,附近有間剛被拆除的老屋,在丟棄的廢柴中找到的橫梁。一時靈機一動就請現場的木工師傅裁切,和夥伴再合力綁上去,最後效果也相當不錯。木頭下掛著的煤油燈在每個營業的日子裡都會被點亮,我們自稱光明燈!哈!
(Before >>先前的承租者的櫃檯空間與隔在後方的廚房)
(After >>這是店裡的心臟,充滿最大能量與活力的地方)
(Before >>原本空間留下的櫃檯工作區與出餐口)
(After >>牆上掛的是我們愛的四種生活風格,那個木框其實是傳統麵包店的木製托盤)
(Before>>將原本的木造隔間拆除後,可以看到外面了)
(After>>捨去裝潢,靠佈置完成的櫃檯待客空間。牆上掛著我們店內的四個元素)
在1F空間陳列的傢俱多半都是從四處的朋友家、工廠或是二手的舊物蒐集而來,沒有任何一個層架是全新訂做,甚至還有在海邊撿來的塑膠籃、木頭。我們希望在1F販售一些具有戶外風格的商品或書籍,乘載它們的是有時間味道的自然道具。當然,客滿的時候最多客人會問我們為何不多放一點座位?這樣不是更可以增加餐飲營業額嗎?(才會賺錢)。但是,若能讓這些商品與陳列私人收藏物可以替我們說話,空間會多了一些知性的傳遞而不是只有“吃”這件事。當客人願意停下來看,不論購買與否,相信一定多少會帶了一點什麼回家才是,即使它們不會為我們帶來多少實質上的收益。生意與生活這兩者是該取得平衡的,不是嗎?
(Before >>原本空間帶有童趣的風格.....)
(After >>老的書櫃、舊的餐桌、工廠棧板、古董燈箱變成我們有味道的陳列道具)
既然我們決定要引進大量的光線,那麼門窗的堅固性也相對的也格外重要,尤其海邊要抗強風又要通風散熱,所以在緊鄰馬路的大櫥窗上方設計了瘦長的氣密窗,可以保持開啟又不怕盜匪,即使夜晚也可以開著,讓和我們一起生活的綠色植物可以換氣呼吸。這一點提供給開店的人,要特別注意啊~別把植物悶死了。
(Before >>原本應該是大門的落地窗)
(After>>變成我們喜愛的戶外用品的櫥窗展示空間)
(Before >>為了要留給藏在屋後的平房老屋的過道,我們將1F的樓梯後方原本的廁所拆除重建)
(After >>調整動線後,空間多了一面大的黑板牆,也有收納功能。可以不時的換上新的主題)
2F基本上沒什麼裝潢,專業的水泥與油漆師傅再三跟我們確認不用他們來嗎?畢竟牆面真的是坑坑洞洞的,但是我們喜歡這種頹廢的感覺,所以還是找來一堆朋友幫忙補土與刷油漆。另外,把一些朋友們捐獻的或自行收藏的戶外風格的書與雜誌都裝在扣有掛勾的夾鏈袋中,這個想法是來自於,不論爬山或是玩水,夾鏈袋是一個相當好的收納工具喔!這回讓它取代了書架,既省錢效果也不錯! 2F的地面是我們有天路過新竹關西一間專門做木棧板的工廠,就問工廠是否可將做木棧板的木材賣給我們來當作地板的材料,能傳達出戶外的粗糙感,同時建材成本可以少下不少,不過,為了防水防蛀,得我們自己跪在地上打磨木頭表面,前後刷了三次的防水漆,很累。
(Before>>2F空間完整,只調整窗戶與拆除壁面裝潢)
(動員眾多好友們來擦油漆,在台北下大雪超冷的那天)
(After> >空間不大,減少木作,雜誌採用壁掛式)
(Before>原本室內採光是使用玻璃磚)
(After>玻璃磚拆除後,讓2F左右兩邊的空間更有穿透感)
(Before>>將通往2F戶外的小門改為大的落地門,讓面海的陽光完全進入室內)
(After>>完成後成為客人很喜歡座位區之一)
(Before >>原本採光窗在地面,光線不佳也不透氣)
(將窗戶開到適當高度,讓光線大量進入)
(After >>完成後變成簡單舒服的明亮空間)
現在店裡最受歡迎的露營天幕平台座位區,其實是因為2F廁所拆除後,底下有一堆原有的管線與不平整的地面,考量到要花大筆預算整平,乾脆不整地,索性就架個木造平台在上方剛好變成可以席地而坐的位置。沒想到出發點為了省錢,卻變成客人眼中的巧思,有極佳的效果。為了採光與通風,將原本只有一個小窗的牆面打通,裝上晴雨都方便使用的推式氣窗,在海邊防風遮雨真的大大的好用。
(Before>牆的後方原是廁所)
(為了採光與室內座位,選擇拆除廁所的大工程)
(After>搭上天幕幻想自己在露營吧!)
在海邊最重要的當然是要能看到海。為了眼前這片海,整體花費最多預算的就是戶外空間的整理與裝修。前代的承租者所搭造的觀景平台,因經歷海邊各式天候摧殘、年久失修,早已經坍塌破損不堪使用。我們得先拆除掉搬走所有的廢材,露出建築原有的樣子,才能進行整修。思考著如何做才能讓海天一色露出多一點、如何做才可以讓室內外空間擁有連成一氣的呼吸感與層次感,到了頂樓甚至會有登高望遠、心曠神怡的感受。很高興的是,整建前與整建後完全是兩個世界。也讓整棟藍色小房子完整地呈現在眼前。
(Before>>原本2F走出來的戶外觀景平台)
(將平台拆除後底下的老屋準備重見天日)
(After>>完工後老屋變成了我們的住所,空間也乾淨了)
(Before>>原來觀景平台的另一個角度)
(將雨遮拆除了,可以看到更多海了)
(After>>新的觀景平台搭建完成)
(Before>>完全看不出是什麼的廢棄空間)
(清理乾淨後開始架設新的觀景平台)
(After>>平台完成後大樹有了呼吸的空間長得更有活力)
在兩層樓的建築後方平台下,其實還有一間屋主一間住了將近50年的老磚房,在搬離此處後就沒人居住。這間不見天日的老磚房原是屋主一家的餐廳廚房與浴室。令我們驚訝的是,裡面的擺設與格局完全封存了50年一般,有老餐桌,有生柴火的灶台,還有厚厚的灰塵….,喜歡老房子的我們,決定讓它重見天日成為我們的生活空間之一。相當大的工程是要將堆滿它上方的平台與周邊的雜物出動小山貓來拆除與清運,將坍塌的磚瓦屋頂一一拆卸,但仍維持原有的磚牆結構。最後這間老房子有了新的生命,連一旁的老樹都有了呼吸與伸展的空間,成了我們的後院,不過這也是一般客人看不到也到不了的地方。
(Before>>原本2F有一半被戶外平台遮住)
(拆除後開始整修底下的老屋,屋頂都塌陷了)
(After>>完工後比照之前完全是兩個世界啊)
(Before>>很難想像這裡面有一間房子吧!)
(出動山貓像是挖寶一樣)
(After>>老屋變成了我們的起居空間)
(Before>>老屋裡面停留在60年代)
(還有一個爐灶)
(After>>水泥粉光後變成乾淨的空間,也是睡覺的地方)
(Before>>原本陰暗的廚房)
(拆除後可以看得出台灣早期的廚房風格吧)
(After>>整理好後,這間就是我們的工作室了)
樓頂擁有了絕佳的視野,為了遮陽避雨,若是插起陽傘,肯定無法抵擋風雨(尤其是颱風啊)與豔陽,更何況海邊還有鐵件容易鏽蝕的問題,所以我們選擇搭起屋型的不鏽鋼鐵架,掛上請好友減簡手製特別設計製作的遮陽布,如此一來可以美觀與功能兼具。
(Before>>樓頂看得出來曾經的觀景空間)
(屋形白鐵遮陽架逐漸成形中)
(After>>完工後變成可以享受陽光與吹海風的樓頂啦)
在陰雨之中,招牌終於被掛上點亮,心裡說著“以後就多多照顧了”。阿丸設計出來的【Quiet B. Days】的LOGO,裡面藏著的故事都可以說上好幾回。店名是怎麼來?可以解釋成“在海灣寧靜的日子”或是把那個帶著縮寫點的英文字母“B”用自己的角度詮釋,可以是Blue、Beautiful、Bad….都可以~最後才在想中文店名時,又從英文的諧音聯想到了“靠北”兩字,沒錯,我們真的就靠在北邊,不在墾丁啊!『靠北過日子』中文店名於是在沒有爭議的狀況下誕生,真正要傳達的是“靠在北海岸過生活”的宣誓。希望未來不是只有生意,應該還有更多生活。很喜歡這個一語雙關,呼應也提醒未來我們在此打拼與生活要面對的所有事的態度。
這一年來一直提醒自己開店的初衷,所擁有的這個小房子在功能上不該侷限咖啡或輕食餐廳,這是賺取生活費的方法之一而已。一般人可能大多從社群網站上的星等、以及服務業的角度來看我們,但這完全不是我們期待與在意的標準。回想當初任性的我們想要遠離店租昂貴、環境擁擠、只有生意而沒有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城市到底是為何。希望可以沿著地瓜田或沙灘跑步取代健身房;騎著單車鑽進鄉間的小路;下水衝浪想去就去;想放空就走出房子看看海看看山。
要跟客人溝通的是,我們不是一間提供你世界第一的咖啡或是滿足你所有味覺的餐點,這些在台北市就已經喝不完吃不完了不是嗎?既然來海邊,用你喜歡的方式去接近它享受它,坐在室內喝飲料吃東西只是喘口氣或暫時歇腳的理由。若要追求星級美食、享受五星服務或吹冷氣,這裡絕不是佳選擇,同樣的你也不是受歡迎的客人。日本D&D的創辦人長岡賢明說:「客人最大」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只順著客人,那開店的人什麼事也做不了了,開店不是為了討好客人,而是想跟客人一起改變現狀,若是這樣的店多一些,是可以提高生活水準的。為何偏鄉的店就一定要破爛不堪、又為何偏鄉的店賣一本書會不切實際呢?又為何偏鄉的地方只能有“老街”消費文化?
台灣導演姜秀瓊在執導的日本電影『寧靜咖啡館之歌』之前,一開始對接拍這部片其實不太有興趣的。她說:「畢竟臺灣的城鄉差距不像日本那麼大,路途也近,已經有很多青年離開都市、到鄉下開民宿或咖啡館的例子,其實沒有那麼孤單」,但後來當導演聽到,真的有人願意從東京開9小時的車到偏僻的小漁港只為喝杯咖啡時,那背後的動機的確令人感動與不敢置信的啊~於是這部電影不慍不火地傳達了在一個日本女子在海邊的生活,不是傳奇、也不是悲情。
到訪的旅人真的只是為了一杯咖啡?
記得開店不到一年時,有位女孩在快打烊時獨自來到,她說她已經注意我們很久一直想來,也想要吃LOOKLUKE季節限定的草莓煉乳磅蛋糕,夥伴告訴她已經賣完了。她遺憾地默默說今天是自己生日,想要送給自己喜歡的草莓蛋糕。沒想到,約莫過半小時後我們才發現在冰箱裡還有一個,當下,為了彌補因為我們的疏忽讓她掃興,所有夥伴討論後決定要招待她最後一個草莓蛋糕。三個男性夥伴,萬分不好意思地拿著插著蠟燭的蛋糕走到她面前唱著相當不協調又彆扭的生日快樂歌(這是開店來第一次做這種事,以後應該也沒有),女孩又驚又喜的直說謝謝。後來女孩才脫口而出說自己是從台中騎機車來的,翻越了合歡山經過武陵農場、再從宜蘭一路騎到金山抵達我們這個旅行的目的,隔天要再騎回台中,這何止九小時!我們全部的人都哇哇哇的驚訝不已啊~
女孩來到Q.B.Days的動機是什麼我們沒有多問,是一趟療傷之旅?是摩托車環台之旅的折返點?也可能是剛好來拜訪住金山的朋友而已吧!她花的時間不只九小時,怎麼可能只為了一杯咖啡一個蛋糕?不論哪一個理由,那都是屬於她的故事。對店家的我們來說呢?其實很不敢相信我們有足夠的魔力交換她的時間。就像看完『寧靜咖啡館之歌』後,我們覺得一間所謂厲害的店,若是能夠讓人不遠千里而來,變成一個目的,我相信那間店一定是讓人交換靈魂的所在,這個交換絕對不是主顧之間買賣的消費行為這事啊!
要成為一間讓人不捨離去的生活空間,還是一間星級卻冷氣很強的店家,決定權在經營者手上;要當一個令彼此舒服的客人,還是當一個只有交易關係的消費者,決定權其實在造訪者自己手上。
剛滿兩年的Q.B.Days很安靜地度過這一天。這兩年回想起來,真的有家人與太多朋友的完全支持,一直放在心上永遠也感謝不完,同時也充滿著許多抱歉。他們的包容成就了我們的任性,也成就了Q.B.Days。
還會或還能靠北幾年我們真的不知道,除了人助還要有天助啊~沒有默許未來該有什麼遠大的計劃,想做的很多、但做不到的更多。倒是這兩年多了許多反省,只想把眼前還有許多該做而未做的事情補上而已,也等著老天再給我們新的挑戰。
要感謝這兩年幫助過我們的所有供應廠商、合作品牌、附近的鄰居,還有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前前後後認真又可愛又青春的工作夥伴們,能在金山遇到你們是最幸福也最幸運的事了。
未來的“未來”,也請多多指教了。